DB33T 561-2012 泥鳅养殖技术规范

ID

D388F5BCC1644F62B26D152C60CEF1C4

文件大小(MB)

0.24

页数:

10

文件格式:

pdf

日期:

2013-11-22

购买:

购买或下载
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
ICS 65.150,B52,DB33,浙江省地方标准,DB 33/T 561—2012,DB33/T 561.1-2005、DB33/561.2-2005,泥鳅养殖技术规范,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Loach (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),2012 - 12 - 31发布,2013 - 01 - 31实施,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,DB33/T 561—2012,I,前 言,本标准根据GB/T 1.1-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,本标准代替DB33/T 561.1-2005《无公害泥鳅 第1部分:苗种繁育技术规范》和DB33/T 561.2-2005《无公害泥鳅 第2部分:养殖技术规范》。除编辑性修改外,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:,——删除了对泥鳅水花、夏花鱼种、仔口鱼种的术语和定义;,——删除了泥鳅亲鱼培育池塘要求;,——删除了泥鳅亲鱼池塘培育饲养管理要求;,——删除了泥鳅人工繁殖催产剂使用;,——改进了泥鳅苗种池塘和水泥池培育方法;,——改进了泥鳅稻田养殖的要求;,——改进了泥鳅池塘培育夏花鱼种的培育方式;,——改进了泥鳅池塘培育鱼种和成鱼养殖的饲料营养和投饲技术 ;,——改进了泥鳅稻田养殖鱼种放养要求;,——规范了泥鳅捕捞的相关内容,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,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,本标准起草单位: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、新昌县水产技术推广站,本标准起草人:周志明、胡廷尖、张玉明、王雨辰、李倩、刘士力、黄小红,DB33/T 561—2012,1,泥鳅养殖技术规范,1 范围,本标准规定了泥鳅(Misgurnus anguillicaudtus)无公害养殖的环境要求、鳅苗培育、鳅种培育、食用鳅饲养和病害防治技术,本标准适用于泥鳅的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,2 规范性引用文件,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,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,GB/T 18407.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,NY/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,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,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,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,3 环境要求,3.1 场地选择,水质清新,水量充足,周围没有污染源。养殖池环境和底质应符合GB/T 18407.4的规定,3.2 水质,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,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,3.3 养殖池,3.3.1 水泥池,水泥池面积以50 m2为宜,新修水泥池应浸泡清水2个月~3个月,水泥池底部铺有15cm 的黏土,设进排水口。排水口直径以大于15 cm为宜,进排水口应用网片或尼龙筛绢围住,3.3.2 土池,土池面积以150 m2为宜,池壁高110 cm~120 cm 。土质以中性、微酸性的粘质土壤为宜。土池四周用网目20目的网布围绕,网布整体高度以100 cm~110 cm为宜,底部埋入池底20 cm,池塘进出水口应用网片或尼龙筛绢围住,4 鳅苗培育,DB33/T 561—2012,2,4.1 池塘清整消毒,鳅苗下池前10 d~15 d,进行清塘消毒。先将池水排干,检查有无漏洞。然后用生石灰清塘,池水深10 cm时,生石灰用量200 mg/L~250 mg/L。当池水无法排干时,用20 mg/L的漂白粉进行清塘。清塘后一个星期注入新水,注入的新水应过滤,进水口套用网目为80目的网袋过滤,4.2 饵料培养,4.2.1 豆浆培育法,鳅苗下塘后,每天应泼洒2次豆浆,用量为每100 m2水面一般需干黄豆0.5 kg。下塘5 d后,每天的黄豆用量可增加至每100 m2水面一般需干黄豆0.75 kg。泼浆时间为上午8时~9时、下午14时~16时各一次,4.2.2 肥水培育法,4.2.2.1 施经腐熟发酵过的有机肥,宜用鸡鸭粪,用量为500 g/m2,水色以黄绿色为宜,4.2.2.2 肥料使用应符合NY/T 394的规定,4.3 放养,4.3.1 鳅苗应来源于国家级、省级良种场或其他有苗种生产许可的专业性鱼类繁育场。外购鳅苗应检疫合格,4.3.2 鳅苗放养前,应先在同池网目为100 目~120 目的网箱中内暂养6 h~8 h,并喂1只~2只蛋黄浆。向网箱内放入鳅苗时,温差不超过2 ℃,并在网箱的上风头轻轻放入。经过暂养的鳅苗方可放入池塘。放养密度为750 尾/平方米~1000 尾/平方米,微流水或网箱饲养1000尾/平方米~2000尾/平方米,4.4 水质管理,鳅苗下塘时,池水以30 cm为宜。鳅苗视池塘水质情况,在5 d~10 d饲养后,应适当加注新水。注水的数量和次数,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,一般每隔10 d注水一次,每次注水15 cm。保持透明度15 cm~25 cm,4.5 日常管理,4.5.1 鳅苗培育期间,坚持每天早、中、晚巡塘3次,4.5.2 第一次巡塘应在凌晨。发现鳅苗群集在水池侧壁下部,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,应立即换水或增氧,4.5.3 午后的巡塘主要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、勤除池埂杂草,4.5.4 傍晚查水质,并作记录,4.5.5 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,经常检查有无鱼病,5 鳅种培育,5.1 培育池准备,5.1.1 清塘消毒,DB33/T 561—2012,3,清塘消毒同4.1,5.1.2 饵料培养,鳅种培育应采用肥水培育的方法……

……